学校logo

深切缅怀张世臣老师

发布时间:2024-04-08 浏览人数:1180

2024年4月1日17:01分,张世臣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此时我听着和张老师交谈的录音,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和张老师交往的往事历历在目。

1989年,我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中药专业制药方向,记得报到那天,我下了火车坐学校接站车到校已是傍晚,张老师在大门口迎新,热情地和我们新来的学生打招呼、聊家常,新城市、新学校、新同学,一切都很陌生,张老师亲切的话语让我感觉很温暖。在中药系迎新大会上,张老师在主席台正中就座,才知道这位儒雅温和的老师是中药系副主任,他还在大会上点名表扬了当时小个子的我,“小姑娘一个人提着大箱子来学校很有闯劲儿”。入学后最先接触的就是张老师给我们上的本草史,让我的眼界开阔起来,中医药如此博大,为中华民族繁衍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老师每次上课必提问上一节讲过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张老师说中药专业包括了医科、理科、工科知识,需要掌握的知识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一定要当天学完当天消化,我在学习上一点儿也不敢怠慢,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年初夏,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我的脸上、胳膊、腿上就长了很多红色斑疹、很痒,心里又急又怕。张老师在校园里遇到我,仔细看了看说,“别担心,是玫瑰糠疹,涂抹点中药炉甘石洗剂,但要注意别抓挠、别晒到,尤其是脸部,避免以后留斑痕。”我按照老师说的买了中药,用上很快就好了,第一次发现中医药在皮科有这么好的疗效,更加敬佩张老师渊博的学识。大三那年,学校启动了大学生研究课题,我很忐忑地向张老师表达,想请他做我的指导老师申报课题,他欣然同意,张老师说炮制有太多问题没有讲清楚,于是指导我设计申请了川乌炮制研究并获得了资助,这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获得资助的研究课题,也让我和炮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经历让我在同仁堂工作期间更加关注炮制、关注饮片,2007年我回到大学也选择了专门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工作,可以说张老师是带我进入炮制研究的引路人。

当我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之后,才真正了解了张老师对炮制学的贡献。1987年,他作为仅有的2名中医药院校中药系代表,参与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学科设置的论证会议,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下建立了包括中药炮制学在内的5个二级学科,开创了中药学科体系二级学科下的中药研究生教育。他作为主编、副主编主持参与了全国《中药炮制学》教材的编写。他结合《金匮玉函经》“生熟异用”理论与前期临床经验,体会到中药炮制决定中药药性,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障,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之魂,饮片炮制是中药之根”的学术观点。“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处方药”的地位,经过张世臣教授多年呼吁终于在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得到确认:“凡入药者皆为饮片”;2009年中药饮片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中药饮片产业生存、发展提供了保证。张老师积极倡导编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并建议将中药饮片纳入国务院《中药品种保护条例》,认为通过开展这一系列工作,能使中药饮片产业真正做好、做强,为中医药物疗法提供优质饮片,保证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目前,《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编订已启动,64个饮片炮制规范已颁布,中药饮片已写进《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中药饮片注册管理”也纳入了国家药监局的工作日程。为了凝聚炮制学界和产业界的各方力量,使更多学者和企业家投身中药炮制学的教学科研和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他分别主持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了中药炮制分会,在中国中药协会成立了中药饮片专委会。

图片

去年6月26日,张老师做完手术出院在家休养,我去探望。张老师心系中药炮制学的创新发展,强调“中药炮制虽然传统,但核心是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并给我详细的讲解附子的炮制,从张仲景的四逆汤中附子用生品到张景岳推荐用甘草水煮附子,二者都是用到了甘草酸水解双酯型的乌头碱,达到减毒的目的。他说,习总书记在医圣祠前强调“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因此一定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析炮制原理,并且还要进一步创新,张仲景、李时珍若活在当代,一定也会为临床提供疗效好的饮片,我们绝不能故步自封,中药炮制一定要吸纳现代生产技术,比如冷冻干燥、高压蒸制等技术生产的饮片要用到临床上。张老师详细询问了我当时在同仁堂工作的情况,并特意叮嘱我,“向日,你的工作经历和我有点相似,你在同仁堂的实践经历对研究炮制特别好,一定要把炮制工作做好。”他虽然身体虚弱,在房间里行走需要助步推车,但是和我却畅谈了一个多小时,当天和老师的合影以及录音成了老师留给我的珍贵回忆。老师的谆谆教导、殷切期待将永远激励我前进。

如今恩师已去,沉痛悼念,深切缅怀,老师千古!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炮制系主任 李向日